校园人物雕像发展趋势
1.造景手法多样化
中国高校校园人物雕像发展起步较晚,大致经过了以下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主席和工农兵为题材,高高在上、体量巨大,造型手法概括写实的校园中心广场雕像。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大学设置的毛泽东主席雕像。第二阶段中,以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为创作题材的校园人物雕像。与前一阶段相比,其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形式创新和新材料使用上更为突出。第三阶段直到20世纪末期,出现了环境雕塑。校园人物雕像体现与空间的一种融合和交替,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约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雕塑。环境雕塑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多种园林造景手法,使其本身与大自然中的植物、水以及构筑物等环境要素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如厦门大学芙蓉湖区在湖心岛上设置厦门大学“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组雕,整个雕像与校园“嘉庚式”建筑、湖水、绿化等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且体现了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精神,校园雕塑达成为物化的精神载体,反映了学校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2.人、雕塑、环境的互动
人是环境的中心,又是环境整体中的一部分,人、雕塑、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助并且循环的过程,人创作了城市雕塑,而环境给雕塑提供了“归宿”,雕塑因而成为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另一方面,环境借助雕塑语言更为深刻明确的思想观念,提升了自身的质量与品位,人又从环境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快乐与审美,在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的同时,城市雕塑也在不经意中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人塑造了城市雕塑,雕塑也塑造着人。人、雕塑、环境建立了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校园人物雕像与人、环境的互动,雕像体验和感知过程,不仅依靠视觉感受,而且依靠触觉的体验,通过对人物实体雕像搂一搂、抱一包、摸一摸,在雕像与人体相接触、相感应、相比较的过程中,启发人心灵潜层本能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互动。如山东大学闻一多“沉思”雕像,将雕像人物与板凳结合,在板凳处留空座,使学生在空座上,直接与雕像对话,感受、追溯名人的思想。西安交通大学“古韵新声”雕像运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将观赏者的思想引入雕像之中,达到人与雕像的互动。
3.多种材料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园人物雕像的取材突破了传统的石、铁、铜等材料,向多种用材方向发展。从而为人物雕像的创作手法、工艺手段等提供了较大空间。如武汉大学周鲠生雕像用钢化玻璃刻雕像文字说明作背景,创作形像新颖。
4.受多元文化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大学教育必将与世界各国接轨,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又受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种外界多元文化对校园人物雕像的选题、表现手法等将产生一定作用。如北京大学是一个人文圣地,在北大勺园荷花池北侧的草坪上的塞万提斯铜像,体现北京大学大无畏精神和北大人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中发挥的先锋作用。武汉大学校园设置的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法国著名作家、外交家阿兰•佩雷菲特雕像,反映了该校在传播两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中国与法国人民友好的写照。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而人物雕像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人物雕像在挖掘校园文化,增添校园文化内涵、寓教育人、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品位、彰显校园特色等有重要作用。随着校园和校舍建设的发展,校园人物雕像在融于校园环境的同时,向造景手法多样化、注重雕像的互动、多种材料应用、受多元文化影响等趋势发展。


手 机 :杨经理:13722288210
公司电话:0312-4319166
Q Q :541114682
邮 箱:ok@qyhbds.com
此上内容由曲阳县汉博雕塑有限公司整理,如需参考,请联系管理员。